相去三千里,闻蝉同此时。 两人心灵相通、情感共鸣的象征。
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
刘禹锡
相去三千里,闻蝉同此时。清吟晓露叶,愁噪夕阳枝。
忽尔弦断绝,俄闻管参差。洛桥碧云晚,西望佳人期。
《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酬和之作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:
展开剩余71%一、原文及翻译
原文:
相去三千里,闻蝉同此时。
清吟晓露叶,愁噪夕阳枝。
忽尔弦断绝,俄闻管参差。
洛桥碧云晚,西望佳人期。
翻译:
我们相隔三千里之遥,却能在同一时刻听到蝉鸣。
清晨,露水还挂在树叶上,蝉声清脆悠扬,如同在清晨的露叶间低吟浅唱;
而到了傍晚,夕阳斜照,蝉声变得嘈杂而略带愁绪,仿佛在夕阳的枝头诉说着离别的哀愁。
突然之间,蝉声似乎像琴弦断裂一般戛然而止,但紧接着又听到了参差不齐的管乐声(这里可以理解为其他虫鸣或风声等自然之音与蝉鸣交织在一起)。
傍晚时分,洛桥上空飘着碧云,我向西眺望,心中充满了对令狐相公的期盼和思念。这里的“佳人”并非实指女性,而是对令狐相公的尊称和美好形象的描绘。
二、诗歌赏析
首联:“相去三千里,闻蝉同此时。” 这两句诗直接点出了诗人与令狐相公之间的地理距离——“三千里”,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,用以强调两人相隔之远。 尽管相隔千山万水,他们却在同一时刻听到了蝉鸣,这种共鸣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,更是两人心灵相通、情感共鸣的象征。 颔联:“清吟晓露叶,愁噪夕阳枝。”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蝉鸣的两种不同情境。 清晨,露水还挂在树叶上,蝉声清脆悠扬,如同“清吟”,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;而到了傍晚,夕阳斜照,蝉声变得嘈杂而略带愁绪,仿佛在“愁噪”中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哀愁。 通过对比,这两句诗巧妙地展现了蝉鸣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的不同情感色彩。 颈联:“忽尔弦断绝,俄闻管参差。” 这两句诗运用了音乐的意象来比喻蝉鸣的变化。 突然之间,蝉声似乎像琴弦断裂一般戛然而止,但紧接着又听到了参差不齐的管乐声(这里可以理解为其他虫鸣或风声等自然之音与蝉鸣交织在一起),给人一种听觉上的惊喜和变化感。 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声音的丰富性和变化性,也寓意着诗人与令狐相公之间情感的起伏和波折。 尾联:“洛桥碧云晚,西望佳人期。” 这两句诗将视线转向远方的洛桥(可能指洛阳的某个地方),那里碧云悠悠,天色已晚。 诗人向西眺望,心中充满了对令狐相公的期盼和思念。这里的“佳人”并非实指女性,而是对令狐相公的尊称和美好形象的描绘。 通过这一联,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盼望重逢的心情。三、诗歌背景及情感
这首诗是刘禹锡写给令狐楚(唐代文学家、政治家)的一首酬和之作。通过新蝉的鸣叫为引子,表达了诗人与远方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思念之情。整首诗以新蝉为媒介,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,展现了诗人与令狐相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思念之情。同时,诗中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综上所述,《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》是一首情感真挚、意境深远的佳作。诗人通过描绘新蝉的鸣叫和自然景观的变化,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之情。
发布于:河南省